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应用,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1.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总结和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2)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经验的判断和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3)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2)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5)“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7)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6)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最现实、最鲜活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内在贯通、有机统一,凝结着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宝贵经验和重大成果,体现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这一科学体系涵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等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
(1)坚定道路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坚定理论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3)坚定制度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4)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五位一体”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个“全面”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1)中国共产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强大理论优势。
(2)中国共产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3)中国共产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彰显。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全面的。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无论改什么、怎么改,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改革的鲜明指向和时代要求,就是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我国制度活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习近平经济思想首次作出概括: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
(1)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3)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居于核心位置。
教育优先发展重在夯实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础,科技自立自强重在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人才引领驱动重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是保障各政党、各阶层、各民族和基层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重要基础。
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法律规范科学完备统一,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权力运行受到有效制约监督,人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法治信仰普遍确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繁荣发展、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2)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3)总体国家安全观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4)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5)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1)到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2)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3)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1)“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2)“一国两制”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3)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
(4)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
(5)坚持依法治港治澳。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成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携手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党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的重要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2)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3)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4)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性作用,必须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高政治能力。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必须发挥政治指南针作用,引导全党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